2025年的中国经济确实呈现出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。
稍微懂点经济的朋友肯定都发现了,最近好多事情的发展和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样,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,把所有人往同一个方向推。到底哪里不正常?让我们从几个关键现象入手,逐步剖析一下当前经济政策。
几大不正常现象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号
就业市场的矛盾最为突出。一边是大量年轻人四处奔波,找不到工作,没有收入来源,陷入迷茫与焦虑之中。另一边,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却在持续提高。这一降一升之间,形成了鲜明的反差,让人不禁疑惑,就业市场与退休保障之间,到底该如何平衡?
在商业领域,实体经济早就陷入困境,许多实体店门可罗雀,商家们苦苦支撑,举步维艰。但与此同时,平台经济却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蓬勃发展。这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,也让很多人陷入沉思。
除此之外,全民社保政策的推进引发了不少争议。当下许多中小微企业自身经营都困难重重,平均利润率已降至3%左右,生存面临巨大挑战,如今却还要背负为员工缴纳社保的重担,这无疑让企业雪上加霜。
其实,各种看起来不太正常的迹象,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强烈信号:我们的经济或许正在启用休克疗法。这一疗法究竟意味着什么?对普通人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我们的经济又将面临何种挑战?这便是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的话题。
提到全民社保,不少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:到底是我们离不开社保,还是社保离不开我们?这话背后的意思很明显,有人觉得社保资金可能出现缺口,现在急需有人来填补。
但社保缺口其实只是表面现象。从本质上看,社保偶尔可能会资金紧张,但绝对不会缺钱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在《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》这本书里,明确把强制社保定义为 “伪装的公债” 。
简单来讲,我们缴纳的社保,其实就是一种以全社会公信力作为担保的债务,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刚性兑付的。
根据我国规定,社保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渠道:缴纳收入,也就是我们和企业每月按时缴纳的那部分;投资收入,社保资金通过合理投资获取的收益;滞纳金、罚款等其他收入;还有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,却是最为关键的补贴收入。
正是因为有了补贴收入这一重要支撑,即便真有一天社保资金入不敷出,我们也完全可以动用国库资金来弥补。在 2001 年、2009 年以及 2017 年,都曾有过类似的操作,通过财政补贴来确保社保体系的稳定运行。
社保并不缺钱,强制所有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,社保不仅是一种债务形式,从某种意义上讲,它更是一种特殊的 “税”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在《政府财政统计手册》中,清晰定义了税收的核心特征:非自愿性支付,并且纳税人无法获得直接对应的补偿。
当缴纳社保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的那一刻起,它就完成了从福利制度向税收制度的转变。原本员工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参与社保,如今却成为了一项强制义务,这直接改变了社保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定位。
为什么市场上流通的钱越来越少?
当下的经济形势大家都清楚,左边是严重的产能过剩,大量商品堆积如山,卖不出去;右边是需求不足,消费者捂紧钱包,不敢消费。
在这种情况下,按照常理,难道不应该给企业减轻负担,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,让大家都有工作、有收入,这样才能慢慢消化过剩产能吗?
理论上确实如此,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我们当前面临的并非简单的产能过剩,而是更为复杂、棘手的社会财富全面冻结问题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,我们辛苦拼搏了几十年,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,可为什么市场上流通的钱却越来越少了?
那些本该在市场上流动,成为打工人工资,进而刺激消费的资金,到底去了哪里?事实上,这些资金主要被冻结在了三个地方。
第一个地方就是基建领域。大家低头看看脚下的马路,每修建一公里,背后都需要投入几百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。几十年来,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,推动了城市化进程,但同时也导致大量资金被锁死在了基建项目中。
不过,基建本身并不是完全没有益处,长远来看,它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创造就业机会,产生经济效益。但在短期内,大量资金沉淀在基建项目中,对市场流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。
真正对市场流动性产生较大冲击的,是库存和存款。先说库存,根据 2025 年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房地产库存已经超过 25 亿平方米,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。
除了房地产,各类工业用品,像 PVC 等,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电、汽车、日用品等大大小小的商品,同样堆积如山。走在街边,随便进入一家小超市,不管它生意好坏,都压着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存货。
当大量资金被束缚在这些卖不出去的商品库存里,从生产到消费的交易链条就被彻底打断了。更糟糕的是,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每天依然在不停生产,不断消耗社会上所剩不多的流动性,经济形势也因此变得更加严峻。
还有一部分钱既不拿去投入生产,也不拿来消费,就只是存到银行里。只不过将钱这样存着的大多是老年人。
根据民政部门的数据,2023 年,占人口比例 20% 左右的 60 岁以上老人,他们的存款却占到了全部居民存款的 50% 以上,金额高达 78.4 万亿元,人均财富储备约为 26 万元。
我们都知道,老年人生活需求相对较少,消费欲望不高,这 78 万亿元的存款基本就躺在银行里 “睡大觉”,没有在市场上流动起来。
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以流转,商品库存积压卖不出去,老人的存款又花不出去,这三种情况叠加在一起,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就彻底枯竭了,经济仿佛陷入了一潭死水,难以运转。
与其一直痛苦,不如痛下决心、涅槃重生
面对这样的困境,一方面要停止过度生产,避免进一步加剧库存积压;另一方面,要想办法让老人们把存款花出去,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。
看到这里,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,全面推行社保或许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。全面普及社保后,那些原本勉强维持盈利、效率不高的企业,因为承担不了社保费用,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,这样就能有效控制产能过剩的情况。
而因为企业倒闭或者转型而失业的职场人,会面临两种不同的选择。
第一种是没有家庭经济支持的人,为了生存,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,从事辛苦但收入相对较高的体力劳动。
这些体力劳动岗位,恰恰是目前社会所急需的,比如快递员、外卖员、建筑工人等。这些岗位虽然辛苦,但能够为社会提供基础服务,维持经济的基本运转。
第二种是有家庭可以依靠的人,要是他们不想干体力活,为了维持生活,家里老人的存款肯定会进入社会。
可能有人会问,那些老人退休金高、子女工作稳定且工资高的家庭,是不是就不会受影响了?确实,这类家庭在任何社会里都算是比较富裕的群体,但他们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。
我们会发现,推行社保全面缴纳政策,无论从维护社会公平、控制产能过剩,还是恢复经济活力的角度来看,都不失为一个 “一箭三雕” 的策略。
那经济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?很简单,当库存被有效消化,老人们的存款合理地流转到年轻人手中,经济自然就会逐步回暖。
以日本为例,当年日本在面临类似经济困境时,花了整整 30 年才逐步恢复。不过从目前的政策推进节奏来看,我们国家的效率应该会更高,甚至有可能在十年内走完整个经济调整周期。
现在很多政策的实施,要么不启动,一旦启动就是大干快上,雷厉风行,就连就业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如此。这足以表明我们推动经济转型、摆脱旧有经济模式束缚的决心有多大。
说得更直白些,与其让旧经济模式勉强维持、苟延残喘,不如痛下决心,实现涅槃重生。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着急。因为时间不等人,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,还有更宏大的战略布局等待推进。
那么,我们接下来到底有着怎样的布局?这个不惜让我们下猛药也要争取时间的事情究竟是什么?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,持续关注经济发展的后续动态,因为它将深刻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。
最大最正规股票配资,炒股配资服务网,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